《致用·致美·致在:语文解读与教学转化》在语文学视域下,依循“理论建构-解读实践-教学转化-素养积淀”的学理逻辑建构语文解读与教学实践的体系与路径。理论建构层面,从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两个维度,系统阐析语文解读内涵、价值、原则与创新路径,重点厘清文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层关联;解读实践层面,选择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主要结合语文要素目标,深入开掘文本篇性,以达会通奥窔之境。
教学转化层面,致力于文本解读成果的“在地化”,具象呈示如何基于文本特质、学情特征,实现感性与理性、熟悉与陌生、自我与他者的融合,生成兼具深度与创意的语文课堂。素养积淀层面,以鲁迅作品和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古代小说为中心,引入多元文学批评视角,突破单一解读模式,不断拓展对话视域,力求形成语文解读思维的相互触发之势。
书中案例鲜活灵动,策略切实可鉴,既为语文解读提供方法论支撑,亦为教学转化架设实践桥梁,助力广大语文教师实现从文本细读到素养生成的跨越。
适用人群:全国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语文教学论学者、中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研员。
楚爱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政府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天津市教育学会语文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古代文学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几项。
汲安庆: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社科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福建省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评审专家。著有图书12部,发表文章600余篇,主持或主研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省教改课题13项。
章 语文解读理论
指向未来课堂的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
语文教育中,文本形式何为——多维视野下文本形式的价值研究
基于形式的非文学文本解读中的诗意观照
学理依据与策略方法:宏观视野下语文文本的深度解读
性质特点与方法路径:微观视角下语文文本的深度解读
第二章 语文解读实践
散缓背后的精到——从三重结构看《饮酒(其五)》的表现艺术
路在何方:《雨霖铃》深层意蕴解读
无思之思,一个关于数字的疑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反常合道:也谈《江城子·密州出猎》之“狂”
别样抒情:独感与共感相乘——《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表现秘妙探析
意象营构:寻常中见奇雅——《声声慢》(寻寻觅觅)篇性揭秘
行在路上:一个关于人类的永恒命题——《天净沙·秋思》解读
说服体背后的双瞳叙述——《天上的街市》品读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 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影——品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于无处写”
奇、险、趣——《草船借箭》 的叙事技巧
《织促》“小儿化虫”情节细读
虚以实行 文家妙境——谈《桃花源记》的创作技巧
《湖心亭看雪》的三重错位
反客为主的柔性抒情——《阿长与〈山海经〉》篇性揭秘
第三章 语文教学转化
如何揭示诗词中的极化情感——以《菩萨蛮(其二)》一词教学为中心
深度对话,何以进行——以《我爱这土地》一诗教学为例
在比较探赜中得其滋味——以《兰亭集序》一文教学为例
“课眼”所聚,生命自长——以《答谢中书书》一文教学为中心
向着篇性特征的审美,漫溯——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
聚焦情脉的审美散文教学知识模型建构——以《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学为例
点、线、体的营构艺术——以《藤野先生》一文教学为例
解读就是解写的审美实践——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教学为例
第四章 语文解读素养
明清家族小说的历史演进和现代品格
女性统治神话的张扬和终结——《红楼梦》和《创世纪》中两个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较
父权遮蔽下的母亲生存景观和应对策略
父亲缺席与《水浒传》的叙事策略
琴乐与古代小说文学叙事的意境生成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节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