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闻内容的生成、传播方式和手段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IGC、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运用,不仅转变了新闻内容生产的实践策略,也深刻影响了新闻传播路径和受众的接受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内容的传统视听生产面临巨大的融合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新闻视听语言作为新闻内容的重要承载形式,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通过最基本的视听语言元素,以景别、构图、声音、光线、色彩以及镜头调度等多重媒介符号的组合运用,实现了画面、声音、文本各层面对新闻事实的多维呈现,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和感染力。本书第一章从新闻摄像的内涵与特点、专业性要求、技术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应用等四个方面,全面梳理其发展历程、核心要素及未来趋势。第二章从新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新闻视听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和创新空间。第三章从新闻消息、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等类型,系统分析其新闻影像特点、具体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第四章将从智能化新闻视听的范式重塑及表征、技术基础与应用、协同运作与新生态三个方面,阐述硬件技术迭代发展下新闻领域内容生产所发生的联动变革。
申林:艺术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综合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河北省“五个十”影视评选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社科联等课题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获得第十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传媒》《电影文学》《南京社会科学》《视听理论与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6篇,CSSCI期刊6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撰写省市政府报告和中国蓝皮书报告9篇,其中包括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
在实验教学方面:系统讲授《影像剪辑原理》《影像创作实践》《学位论文写作》等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担任省级以上大型文艺晚会20余场,如“河北卫视教师节文艺晚会”视频总导演;国家汉办“天耀中华”全球巡演视频导演等;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影视节重要奖项300余次,例如亚洲电影节优秀短片;上海电视节紫丁香评委会大奖;国际新媒体节一等奖等。指导影像作品获批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扶持计划。完成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委组织部、石家庄电视台、邢台组织部、国家电网、中国铁路、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等新闻业务人才专题培训与影视合作实践专项。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三等奖;荣获国家汉办全球巡演文艺展演突出贡献奖;荣获全球话语影像大赛最佳指导教师;荣获中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荣获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数50余次。多年媒体从业经历,创作、出版影视和广播作品数十部,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