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的分合之思

原创: 北京一言  木铎书声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关于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划分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前行,笔者作为亲历者、参与者及实践者,愿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共享,以求助于大家,引起共鸣。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现正在被细化为两部分: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甚至还“异化”出一个“营销发行编辑”。本文只谈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两部分,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双肩挑”。本文不涉及文案编辑与策划编辑如何界定工作内涵、如何做到无缝对接。

 

将编辑工作细化为策划、文案两部分,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作者交来的稿子是“齐、清、定”。二是每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工作阅历、人脉等不同,为了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根据人尽其才的想法,让沟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市场意识强的编辑到策划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的岗位上;让坐得住、质量意识强、文字功底好的编辑到文案编辑(以下简称“文案”)的岗位上,并建立一定的转岗机制、鼓励相互流转。

 

策划与文案划分的实践与探索已进展到一定程度,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文案社会地位低下

区分策划、文案的做法是非常好的,但具体操作时,一些人为的因素就增加进来了。比如:策划的待遇每一档都比相应的文案要优厚,大到年终奖,小到月手机费,营造出一种策划优于文案、文案是社里的弱势群体的感觉⋯⋯

 

殊不知在编辑是龙头的基础上,出版社的产品——图书, 还有两条生命线:一是质量,即文案的效果;二是产品的出口——营销发行。出版工作白纸黑字,文案工作“三审三校一通读”,如同十月怀胎,容不得丝毫马虎。文案的效果是出版社真正的对外窗口,是出版社的终端,也是出版社的神经末梢,是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作者本来应该按照“齐、清、定”要求交来原稿,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地交“齐、清、定” 原稿的作者实在是太少了,只能靠文案的高水平来补救作者的不认真。这也是近年来编辑从业门槛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2. “茶壶”与“茶碗”的问题

如果将策划理解为“茶壶”,文案理解为“茶碗”,那么一个“茶壶”配几个“茶碗”合适?这是一个有待实践探索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茶壶”(指不同的学科)所配的“茶碗”数也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有的学科“茶壶”“茶碗”都不多,怎么办?一刀切肯定不妥!应该允许第二种方式的存在—— 即传统的“双肩挑”编辑,尤其是相对于一个特色出版社的非主流发展方向的“小学科”(在该社是小学科,但在其他社可不一定),可以允许编辑自选,同时建立一套这种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力。

 

3. 出版社资源的内耗与流失

由于仓促地、强求地推广策划、文案的划分,似乎是一分就灵、一分就妥、一分就将矛盾全解决了,致使很多出版社在运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合—分”“合—分—合”“合—分—合—分”,而这每一次的磨合,都会带来内耗、带来资源的流失。可惜的是,有的出版社在这场策划、文案划分的过程中,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一些好不容易积累、发展起来的学科分支及出版物市场。

 

4. 将文案等同于文案管理,文案工作被简单化

一些出版社认为像校对工作可以承包给“校对公司”社会化运作一样,也可以将文案工作承包给社会上的“编辑公司” 或从出版社内部强行划分出一个“公司化”运作的“编辑公司”。但实际上,文案编辑的管理职能不能简单等同于校对管理人员将校对工作转移到“校对公司”,校对公司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有责任编辑把最后的“大门”,而如果编辑公司干完的活,出版社的文案不再把关,那将面临的就不是万分之一的不合格产品了,甚至可能是停业整顿,乃至摘牌。

 

国家本来希望责任编辑持证上岗,出版社如果将文字编辑工作转移到编辑公司(这些公司的从业人员可能不一定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署上自己出版社的有证的文案编辑的名字。这些文案管理人员承担责任,无异于火中取栗,出了问题,“板子”首先打在署名的“责任编辑”身上,然后该出版社也难脱干系。

 

5. 进入拼品种时代

策划为了完成任务,只有多策划选题。于是大量新品种,甚至重复选题图书被生产出来,仅靠馆藏采购及图书主发来达到任务目标。图书进入市场后就昙花一现,能真正留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耳熟能详的传承之作,现在是少之又少了,而“7元店”“8元店”的买卖倒是越来越兴旺。其实,出版社真正要拼的是图书质量,提高图书的重印率。

 

6. 为以后编辑工作合拢留下隐患

策划、文案分开后,工作不能平滑接轨,职责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相互指责,矛盾重重,将原本和谐的编辑工作人为地充满了硝烟味,团队协作意识变差,掣肘意识日浓,一定的时候再“合”在一起时,也有裂隙。虽“破镜重圆”, 也不再完好如初了。

 

 

建议与对策

 

1. 策划、文案平等对待,略作差异

策划、文案本是一家,是一个有机整体。出版社的决策者要像尊重策划、发行一样尊重文案,从各方面向文案倾斜,至少平等对待,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文案、策划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要互相尊重。领导重视与否,效果绝对不一样。在待遇政策上,可略有差别,但不宜太大。

 

2. 鼓励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正高,以下同)的资深编辑加入到文案的队伍中来

文案是产品质量的生命线。像教育部文件要求教授、资深教授要有一定量的一线本科生授课一样,出版社决策者也应建立吸引机制,筑巢引凤,吸引资深编辑做文案,将好的选题做好。

 

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让文案岗位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岗位,是需要展示一定的实力、经双向选择才能获得的岗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尊严,而不是现在的灰溜溜的弱势群体。某出版社经测算确定需要若干个文案岗位,最后只有原定人数的一半的编辑被强行“拉郎配” 摁在文案的岗位上,俨然文案中心是一个“老人俱乐部”“职场菜鸟培训中心”“人才中转站”“垃圾回收站”。

 

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在文案中心还有一个目的:带新人。带出扎实的文字功底、带出踏实的工作作风与风格,就像中学的特级教师在学校指导普通教师一样。当然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做文案,还应适当减免一定的工作量定额。

 

3. 建立梯级文案工作量定额,区别对待

(1)新入职的、没有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一年6折, 第二年8折,第三年正常要求。

(2)具有高级职称的文案,不论是否带新人,定额为8折。如果再带新人的话,再按相关规定折算办理。

(3)50岁及以上或在本出版社从业20年及以上的文案, 不论职称,一律定额8折。

以上目的是用人性化政策培养人、留住人。

(4)除了最低定额外,还要有最高定额——封顶。目的是要文案做出好活、优活来,不要萝卜快了不洗泥。

 

4. “双肩挑”编辑的工作量按文案、策划的工作量各取40%要求

“双肩挑”编辑的工作量按文案、策划的工作量各取40%要求,而不是一味打压、捆死在文案岗位上,动弹不得。

这种编辑的发行码洋如果不计入工作量,也能勉强完成文案工作量,但长期下去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

 

5. 根据具体情况决策文案与策划的划分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决策文案与策划的划分,因不同分社(或科室)而异,目的是使出版社的效益最大化, 千万不能一刀切,追求表面文章。

出版社在某一方向编辑储备足够,可以尝试文案、策划的划分。大型出版社或单一功能出版社,也可以尝试。

 

6. 透明的单书成本核算

一般出版社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单书成本核算,新生代出版社或出版社副牌或出版社的分社、事业部,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做到或基本上做到单书成本核算。

 

来源丨《出版参考》2015年1月下刊,原名《向左,向右?——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划分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丨北京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