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原生态保护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包装: 平装
印张: 8
出版日期:2017-10-01
页数:254页
作者:单霁翔 著
版次:第一版
字数:192千·
定价:25.00
尺寸:148mm×210mm
ISBN: 978-7-5618-5960-5
印刷日期:2017-09-30
印次:第一次
内容介绍

自序: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新视野· 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出版在即,出版社嘱我写一个自序。心怀往昔,愿以时间为轴写出自己简短的感言,希望聚焦有启迪意‘义的文化历程,也希望表达充满真情实感的“乡愁” 。

          201 l 年8月2 5 日清晨接到通知,我将要离开工作近10年的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消息突然,没有精神准备。记得当天上午工作日程是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专题报告。一路上, 1 0年来的工作情景在脑海中闪过,想到在走向新的岗位之前,应该对以往工作进行回顾,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交接,于是到会场后便放弃了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演示内容, 改为讲述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体会,将近两个小时的畅谈,仍感意犹未尽,充满着回望与寻觅的思绪。如今看来,当年的工作状态可谓“不堪回首” 。就在接到通知那天之前的一周内,还经历了“南征北战”的过程: 8月18 日在吉林长春为市、县政府领导培训班做文化遗产保护报告; 8月20 日在西藏拉萨参加中国西藏文化论坛; 8月2 1 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茶马古道保护研讨会; 8月23日和24 日在福建福州分别参加全国生态博物馆、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评审,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基地启动,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揭牌等活动。

       一周数省,这就是当年常态化的工作状况。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结外,恐怕最主要的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碎

片”,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脑筋急转弯” 。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入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开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车里,还是在往返的飞机上,抑或是在家中的书桌前,以电脑为伴,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深化认识,长期下来,居然积攒下上千万字的记录,包括论文、报告、访谈、提案,林林总总,其中既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也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还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将它们汇集起来,既是一个时期实践经验的点滴记载,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综合纪实,还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灵写作。面对这些海量且繁杂的“原生态”记录,早已萌生出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学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为名,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辑分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一路走来,吴良铺教授的学术思想始终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源于吴良铺教授所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使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得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 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则可以呈现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从1984年进入城市规划部门以来已经30余载,从1994年进入文物系统以来也已经20余年,其间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回忆。有幸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来到故宫博物院,一方面继续享受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得以将几十年来积累的体会应用于具体实践。今天,更为突出的感受是,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且加强全程管理,才能使每一项工作都与细节管理挂起钩来,把桩桩件件事情都做得细之又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 日15 时19分,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喜讯,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分钟后,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也顺利通过评审。作为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保护与申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格外激动和自豪。2015年5月5 日,从文化遗产保护现场又传来好消息,世界文化遗产一一大足石刻千于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竣工,看到“前方”传来修复后的美轮美央的千手观音造像影像,我激动不已。回想2008年“5 · 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8天,我们从四川地震重灾区赶到重庆大足,看望已经800多岁高龄的千手观音造像, 看到早已满目疮攘的文物本体又被地震殃及,当即决定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将其列为石窟类保护的“一号工程”,如今千手观音造像再现“慈样的微笑”,得以功德圆满。的确,每当昔日的努力成就今日的收获,都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最幸福的时刻。

       2006年6月10 日,我们曾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10年的奋争, 10年的坚守, 10年的耕耘, 10年的收获,再过半个多月我们又将以无限期待的心情,迎来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 。谨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 献给这一节日,献给长期以来用智慧和汗水呵护文化遗产的文博同人,祝愿祖国的文化遗产永碟尊严;献给长期以来用真情和热心关注文化遗产的社会民众,祝中华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介绍

图书目录

目录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奠基仪式上的讲话/007

主进“广义博物馆·学”的时代/009

在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015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034

探讨社区博物馆的核心理念/054

祉民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在!)探/079

犬于加江安古生态博物馆来落的思考/129

关于加强生态博物馆、社j英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提案/152

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155

实现原生环境保护的生态博物馆/ 157

在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205

从“建筑+收藏+专家+观众”到“地域+传统+记忆+居民”/231


编辑推荐

相关书籍推荐

0
定价: .00 元

在线试读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确定 取消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