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械振动与噪声(第2版)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包装: 平装
印张: 16.75
出版日期:2023-10-12
页数:268
作者:林杰威,张俊红,高文志,刘月辉,戴胡伟
版次:2版
字数:418
定价:56.00
尺寸:正16
ISBN: 978-7-5618-7577-3
印刷日期:2023-10-12
印次:1印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动力机械振动与噪声的基础理论、产生机理、测试评价方法和控制技术,系统阐述了内燃机的轴系振动、整机振动,以及整机噪声的理论分析方法、噪声源识别方法和控制策略,并在轴系扭振减振器、整机悬置、整机噪声源识别、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本书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可作为动力工程类、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动力机械等相关工程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介绍

图书目录

第1章 振动基础
1.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振动
1.1.1 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
1.1.2 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系统
1.1.3 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系统
1.2 运动方程的建立
1.2.1 牛顿定律法
1.2.2 拉格朗日法
1.3 运动方程的求解
1.3.1 单位脉冲响应与杜哈梅尔积分
1.3.2 数值解法
1.4 模态分析
1.4.1 频响函数的概念
1.4.2 频响函数的特性曲线
1.4.3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模态分析
第2章 轴系振动
2.1 曲柄连杆运动学
2.1.1 活塞运动学
2.2 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
2.2.1 运动质量换算
2.2.2 曲柄连杆机构的力源
2.2.3 正置式曲柄连杆机构作用力分析
2.3 轴系扭振
2.3.1 扭振系统的当量模型
2.3.2 扭转振动控制措施
2.3.3 减振器基本结构
2.3.4 减振器工作原理
2.4 案例分析:减振器设计
2.4.1 发动机当量系统的确定
2.4.2 硅油减振器的设计方法
2.4.3 有阻尼弹性减振器的设计
第3章 内燃机整机振动及隔振
3.1 内燃机整机振动分析
3.1.1 内燃机整机振动模型
3.1.2 内燃机振动激励
3.2 悬置隔振系统
3.2.1 弹性支承
3.2.2 多自由度动力装置隔振模型
3.2.3 斜置式支承系统
3.3 内燃机隔振器的种类
3.3.1 弹性隔振器
3.3.2 液压丽振器
3.3.3 主动隔振器和半主动隔振器
3.4 案例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3.4.1 动力总成惯性参数识别
3.4.2 橡胶悬置参数的测取
3.4.3 动力总成悬置隔振原理
3.4.4 动力总成悬置解耦计算
3.4.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解耦优化
第4章 振动测试技术及应用
4.1 振动测试基础
4.1.1 工程振动中的被测参数
4.1.2 工程振动测试的任务
4.1.3 工程振动的测试方法
4.2 振动传感器的机械接收原理及其分类
4.2.1 传感器的作用
4.2.2 相对式传感器机械接收原理
4.2.3 惯性式传感器的力学模型
4.2.4 振动传感器的分类
4.2.5 扭振测量仪
4.3 信号采集及处理
4.3.1 信号采集系统
4.3.2 信号处理基础
4.3.3 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
4.4 整机振动测试
4.4.1 振动烈度
4.4.2 测试方法
4.4.3 振动评级
4.5 案例分析:基于振动的故障诊断
4.5.1 故障分类及典型故障
4.5.2 案例一:基于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模型
4.5.3 案例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式识别模型
第5章 噪声基础
5.1 声波基本特性
5.1.1 声波的波动方程
5.1.2 声速与声阻抗
5.1.3 声波的反射、透射与折射M
5.1.4 声波叠加
5.2 声音的客观量度
5.2.1 基本物理量
5.2.2 噪声频谱
5.2.3 其他物理声学参量
5.3 声音的主观量度
5.3.1 响度级
5.3.2 声级计权
5.4 吸隔声基本原理
5.4.1 吸声
5.4.2 隔声
5.4.3 消声器
第6章 动力机械噪声机理与抑制
6.1 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6.1.1 燃烧噪声
6.1.2 机械噪声
6.1.3 空气动力噪声
6.2 内燃机噪声源识别
6.2.1 基于实验的直接识别
6.2.2 基于信号处理的噪声源识别
6.2.3 基于传感技术的噪声源识别
6.3 内燃机噪声抑制
6.3.1 燃烧噪声控制
6.3.2 机械噪声控制
6.3.3 空气动力噪声控制
6.3.4 其他表面辐射噪声控制方法
6.4 案例分析:噪声源识别
第7章 声品质评价与预测
7.1 心理声学基本理论
7.1.1 掩蔽效应
7.1.2 临界频带
7.2 客观心理声学参数
7.2.1 响度(loudness)
7.2.2 尖锐度(sharpness)
7.2.3 调制特性
7.2.4 音调度(tonality)
7.2.5 音噪比(Tone-to-noise Ratio,TNR)
7.2.6 突出比(Prominence Ratio,PR)
7.3 主观评价方法
7.3.1 排序法
7.3.2 等级评分法
7.3.3 成对比较法
o17.3.4 语义细分法
7.3.5 数值估计法
7.4 声品质预测
7.4.1 多元线性回归
7.4.2 人工神经网络
7.4.3 支持向量机
7.5 案例分析:声品质主观评价
7.5.1 主观评价主体
7.5.2 主观评价实验准备
17.5.3 成对比较法实验设计
7.5.4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7.5.5 声品质预测案例
第8章 噪声测试技术
8.1 传感器
8.1.1 传声器构造
8.1.2 常见的传声器类型
8.1.3 传声器性能指标
8.1.4 传声器声场应用类型
8.1.5 测量传声器附件
8.1.6 传声器的选择
8.1.7 声强探头
8.2 测试内容与环境
8.2.1 声强测量
8.2.2 基于声压法的声功率测量
8.2.3 基于声强法的声功率测量
附录
附录A:相邻层模糊

编辑推荐

相关书籍推荐

0
定价: .00 元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确定 取消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