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冲击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包装: 平装
印张: 16.75
出版日期:2011-04-01
页数:508页
作者:北京市地震局 编
版次:第一版
字数:622千
定价:36.00
尺寸:148mm×210mm
ISBN: 978-7-5618-3910-2
印刷日期:2011-04-01
印次:第一次
内容介绍

四川龙门山,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4秒,里氏8.0级大地震猝然爆发,整个亚欧大陆为之颤抖。大地震形成了300多公里长的断裂带,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中遇难69 227人,受伤374 643人,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元……大地震冲击渡过后,这块被重灾洗劫的土地,山河毁容,满目疮痍。然而,这更是一块不屈的土地,在重生与复苏的进程中蕴积以深沉的力量,生命在这里显现出非凡的顽强与坚韧。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记述和写照的正是这样一种感人的生命景象与力量:一位普通的女护士在地震现场日夜救护危难者50余天,其间目击废墟下生命的熬煎和与死神的顽强抗争,同时不得不屡屡直面、触模残忍冰冷的死亡,由此走过了让她刻骨铭心的历程;一名曾无数次用镜头摄录羌族风貌的摄影记者,跟随第一批救援部队奔赴灾区,聚焦一幅幅令人过目不忘的灾难写真和重撞心扉的底片故事;一个在外地务工、地震后赶往家乡救援的山里人,自告奋勇背运药品进山,被滚石击中负重伤后,咬紧牙关,继续背着救命的药品在海拔1 800多米的崎岖山路上艰难地匍匐前行;一家私人诊所的主人在大地震发生后倾其所有,带领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地免费救治伤员……就是这样一些平凡的人,平日里,埋头做事,默默无闻;也正是这样一些不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做出了感人的壮举!《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见证了一颗颗朴实、善良而勇敢的心。
大地震给人带来的痛,是痛彻毕生的。曾有这样形象且真切的比喻: “巨灾后的幸存者,像是树被猛然拔起,即使再落土,也不是原来的那片土了。把错位的根须重新在新土里安置,再扎根,树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敏感反应。家园的修复和重建是相对简单的,而失去亲人的疼痛和失去原有生活环境的疼痛,却是更深一层的,有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影响其后来很长时间的生活轨迹。”《汶川大地震冲击波》翔实、细腻地记述了巨灾带给人们生活和心灵的无情摧残与撞击,书中对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人们精神世界康复之路的写照,对亟待重视、探讨和研究的关于灾难后效应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有着启迪与教益,不啻为人类应对灾变的心灵读本。
心灵的创伤要靠时光岁月的理疗,更待亲情的抚慰。天灾如飓风扫过大地,事实上,尘埃落定时,人们往往发现他们在世上唯一的财产,就是亲情了。在本书中,这种亲情不仅体现为家族血脉间的相互支撑和延续,更放大并深化为不分国别、地区、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无疆大爱。现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救助、情暖人心的心理疏导;异国他乡纷至沓来的救援志愿者和四面八方汇集灾区的急救物资;灾后兄弟省、市倾力相助的对口援建……在大地震冲击波后,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灾后康复之路上的每一个足印都是亲情与大爱的写真,饱含亲情的真爱之花绽放出人性温暖的光辉。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还带给我们什么呢?是对巨灾研究的新认识,是从世纪之殇中获得的惨痛经验教训和减灾启示。
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历来是地震多发的地带,地震非常频繁,总的数量和东部地区发生地震的比例大概为9:1。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地带,也是中国地震局重点观测的地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温家宝总理的指示下,组建了30多人参加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我作为委员会的负责人,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除了对“5.12“震灾之后各项具体工作的处理和安排,更有对未来防震减灾问题的考虑和规划。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和济南六大城市进行考察。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一些城市以摩天大楼来展现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实则为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隐患。不言而喻,建筑物越高,抗震能力越差,发生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就越大,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也造成极大困难。高层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致使社区避险能力也相对降低。地震灾害成为城市高层建筑的一大安全隐患。试想,如果像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发生在高楼林立、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那么有效的救援几乎无法实施,损失将难以估量。所以,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在警醒要以坚固的建筑物抵御地震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一般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尽量减少摩天大楼的建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出于防灾减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要特别警惕盲目建造高楼的倾向。新建高层建筑,必须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科学论证,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化进程。
再就是对巨灾的应对。中国的各种灾害非常多,像汶川大地震,大面积雨雪、洪涝、干旱等这样的巨灾,应对起来非常复杂,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应对。于是,早在2007年9月,国务院就决定联合与各种灾害密切相关的七个部委(即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农业部、水利部、海洋局、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加上建设部,一共八个单位,成立了一个相关的工作组,围绕如何应对国家重大灾害进行研究,在国家层面组织研究“巨灾问题”,共同研究重大灾害的应对策略。
对于“巨灾”的界定,八个部门大致达成统一意见,就是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灾害就可以归于“巨灾”。
在灾难的研究方面,我们首先引入了“灾害链”的概念,有些灾种之间有密切联系,我们初步确立了需要认真研究的三个“灾害链”。第一个是台风一暴雨一滑坡~水灾,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第二个是旱灾一火灾一农业、林业灾害和人畜饮水,干旱与洪涝往往按区域分布,也是研究重点;第三个是地震一城市(建筑、交通、市政设施、人口)等。这三个灾难链集中了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影响重大的灾害种类。我们想以这三个灾害链为研究目标,突破目前单一部门研究单一灾害的局限。现在,我们基本把自1 900年以来的亚洲巨大灾害整理出来了,作为分析界定灾害级别的基础。关于灾害的分级、分类等相关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我们国家目前非常重视对灾害,特别是巨灾的研究,但政府各个专门研究部门力量还比较薄弱,国家层面的巨灾研究中心还在起步阶段,伤亡惨重的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科学界造成很大震动,对地震科学界的确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围绕汶川地震的各种探讨、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关于地震预报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巨大地震的预报目前的确是世界性难题,其最难点,就是所研究对象的不可入性。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在地层下10公里上下的位置,这种深度是人类目前无法观察到的。对象的不可入性,使地震科学的研究对象、实体进入无法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可以说,全球都在关注震源问题,各国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研究重心,即在一段时间内朝着某一方向努力,但大多是在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展,甚至转向其他领域,而放弃了地震研究。
由于地震研究对象的不可入性和复杂性,科学家们往往最终走向了还原论思想,把地震问题分解成力学、热学等单一的领域,甚至分解成单一的问题。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还原论的方式很难对其进行相对完整的解释。要想真正解决地震问题,就必须把地震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多方探讨。
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工作了5个月,任务完成后人员返回原单位,但总理指示我们还要继续从事地震研究。于是,在这个专家委员会的基础上, “973”项目“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正式立项,参与项目的人员在原专家委员会30人的基础上,增至70余人。“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针对地震展开的基础研究项目,所提出的“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即有可能体现这样一种“多方探讨”的思想。我年纪大了,本来不想再接手大项目,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我深感身上的责任和所肩负的压力。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打好基础。汶川地震未能预报出来,但不能因为地震目前报不出来,就判定以后也报不出来。任何科学探索和进步都会有一个过程,地震预报和研究工作也会有一个过程——一个从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我坚信地褒预报是可以实现的,但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震,逐步、分别地取得预报成就。所以说,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从某种程度上说,《汶川大地震冲击波》对我们也是深刻的鞭策。
灾难发生了,有很多东西虽然残酷,但我们希望不要遗忘。
作者介绍

not found
图书目录


马宗晋
黑色瞬间 巴蜀被震魔撕裂
走过“5 12”的心路历程/贺小晴/2
红发卡,我心灵的十字架——记者日记/李贫/18
危难中的英雄/白天河/29
最美的歌声/王荣/45
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黄志富、张登军、任明勇/61
灾难中煎熬成熟的男子汉/李荣昌/73
一个唐山人的汶川心灵笔记/葛昌秋/86
山川同脉寄深情——那段时光那些故事……/成贵民/98
抢险救援集结号紧急吹响
“5 12”:中国公安特警在行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救援纪实/刘学刚 陈文军/108
与受困者零距离接触/王念法/122
穿橙色救援服的唐山军人/雪地/131
创造救牛奇迹/徐德诗/139
震后,他们的24小时/李玉林/150
心理应急救援,首次在震区全面实施/董惠娟/169
八一帐篷小学大爱福泽纪实/刘 军/179
帐篷“博览会”/理记/191
精神炼狱见证勇敢的心灵
倔强而动人的生命景象/冯骥才/200
每个女孩都是无汨天使/翟永明/207
用镜头见证生死/王志勇/222
羌乡五识/小七/239
有一种倒下叫站立——追记父亲刘太平/刘炯/253
灾难边缘的记忆/靳晓静/260
援建实录洒向灾区的挚爱
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王伊明/276
为青川瓦砾乡插上腾飞翅膀的浙江“两海人”/李昊展/284
灾后重建——一个现实又久远的课题/朱思诚/292
跨越断裂带的重建/金磊/304
民间救灾的力量/刘大庆/320
崛起之路 写照坚强与美丽
羌魂/陈竖琴/334
北川,极重灾区心灵重建的样本/吴楚瞳、陈昊、王晶城、郑其/344
三进枣树村/一丁/363
劫难之后,一座历史名镇的重生/谭晓娟/房欣/372
宝贝,再难,妈妈也要生下你——四川地震灾区的再生育行动/冯小涓/384
《山之祭》:川籍作曲家告慰父老乡亲/紫茵/406
浴火重生记/黄旭、马智、谭阳/413
痛定思痛灾难是生命课堂
对心灵整合之路的探求一精神救灾:从唐山到汶川/王子平/424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陈颤/439
地震工程破坏吞噬生命的元凶/孙柏涛/444
自救、互救,地震遇险的必修课/马桂林/451
罕见汶川我心铭记 ——行科普之旅,解灾变之谜/张少泉/461
大地震:凶暴的生态杀手/蔡亚娜/471
汶川地震受公众关注的几个“为什么”/韩渭宾/480
走出误区,科学应对地震灾害/邹文卫/489
伤痛的启示——建川博物馆,让历史说话/谭阳、马智、黄旭/501
致谢
编辑推荐

相关书籍推荐

0
定价: .00 元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确定 取消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账号